发布日期:2024-08-13 11:13 点击次数:144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无息外盘配资,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实施垃圾分类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20年3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至今,惠州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经建立,日均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量近300吨,先期减量率达到17%。
如何切实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做精,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日前,惠州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并在中心区试点小区实行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着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撰文:卢慧邓萨容佳宁
将垃圾分类纳入
城市精细化管理
用“绣花”功夫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水平,日前,《惠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考评工作方案(试行)》(下称《工作方案》)出台,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精细、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
笔者梳理发现,《工作方案》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直部门、市属及驻惠相关单位、县(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考评内容,并设置考评细则。
其中,市直部门要落实执行市垃圾分类办公室推进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推动实现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的办公场所、管理责任区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成为示范标杆。考评采取实地测评与情况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月通报、季评分、年总评,其中垃圾分类专项测评占比15%。
县(区)人民政府要围绕市文明委、城管委、爱国卫生委员会或市直城市管理部门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门前三包”“三项整治行动”等重点工作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与执法协同联动制度,统筹组织、检查督导和考评监督本辖区落实闭环监管职责。当月垃圾分类考核评分低于全市水平,且在各县(区)排名末位的,挂“黄牌”预警,由市城管办向县(区)政府发出书面督办函限期整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常态化管理措施。统筹推动本辖区垃圾分类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管理和线索移交(报告)机制,实现常态化、网格化闭环监管。
10小区试点厨余垃圾分类
惠城区是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主战场。近年来,惠城以目标任务为导向,整合资源力量,突出“制度建立、教育引导、硬件建设”三项基础,努力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惠城打法”。特别是去年以来,惠城区试点由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联系包干居民区垃圾分类,通过“1+N”服务模式,逐步提高居民参与度和投放准确率,掀起精彩纷呈的绿色生活新时尚。
为切实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细做精,确保取得更大成效,日前,《惠城区开展厨余垃圾试点小区定时定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同时明确在市区的东湖八区、鸿润晨阳公馆、湖畔新城、南山公馆、海富阁小区、嘉和名苑、城市花园、南岸翠堤园、金都雅苑、玉台华庭共10个试点小区开展厨余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定人定岗督导,专车专人收运,禁止擅自处理厨余垃圾,杜绝厨余垃圾混投混装混运,逐步实行厨余垃圾的单独投放、统一收运、集中处理,并通过加大执法、督促等强力推进垃圾分类。
此外,根据2023年惠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会议要求,要坚持“一小区一方案”,推进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居民区党组织、物业企业要落实责任、加强引导,要在确保分类投放质量;规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工厂商超厨余垃圾的收运处理工作,逐一走访排查,查看厨余垃圾是否交由有资质公司收运处理,严厉打击非法收运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部门予以查处,确保厨余垃圾收运工作规范;将玻金塑纸和废旧衣物列入可回收物总量统计范围,做好总量统计和去向登记工作。
到2025年底生活垃圾
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
自2020年3月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至今,惠州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经建立。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惠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
同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企业、社区延伸,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有效促进可回收垃圾收集效率,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共建,大力引进“互联网+”的回收模式,做到群众方便、企业盈利、政府监管的三方共赢。到2025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
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定期评估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及配套飞灰处置设施。2025年底前,惠城区、惠东县分别完成处理能力600吨/日、750吨/日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至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日。
建设完善大件垃圾和园林废弃物收运系统。建立完善大件园林垃圾收运系统,可采取居民APP预约上门回收或由专业清运队伍堆放点收集两种收运模式。未来,各县(区)至少设置一个大件园林垃圾处理中心,采用分类、分选、破碎、压实等工艺处理无息外盘配资,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